放榜、冬忙
韩睿钦从考场回来,整个人彷佛脱了一层皮,一脸的疲倦,见过太夫人等长辈后,他埋头就睡了。刘氏安奈不住,想问问他自我感觉如何,见他这样终是不忍心打搅。太夫人叫他休息几日,韩睿钦蒙头就睡,头天傍晚回来,一直到隔天晌午过后才起来,中途就起来方便了一回,喝了些水。
十年寒窗苦读,就看这三天发挥的如何,三老爷紧绷的面容终於在与韩睿钦谈话过后释然了一些。功名,需要学识也需要运气,说实话,对於韩睿钦的学识,三老爷还放心,但运气就不是个人能掌握的。
秋闱一考不单在京城,其他地方也设有考场,根据考生的籍贯等分配,京城翰林自会派遣人前去监考。考了举人,便是考进士,在大周朝称之为春闱,春闱的举办地点只有京城一处。
「到时候,全国举子齐聚,便是这一次成绩好,山外有山,人外有人,也不一定就能高中。」三老爷对此深有体会,他虽是进士,但也考了两次才考来的,他考上进士的时候,韩睿钦已经四岁了。
那时候韩家太老爷已经不在人世,大老爷那会子脾气不好,但对於这个庶弟的问题,很坚决。太夫人觉得捐个官就成了,三老爷成家立业不可能一直没有收入,太夫人甚至想着,等捐了官,就把三房分出去。
在大老爷的坚持下拖了三年,三年后的春闱,三老爷如愿考了进士,又考了一次庶吉士,没有考上,但就像太夫人说的,他成家立业,不可能什么都靠家里却没有一点儿收入,因此就放弃了,在京城熬了三年,谋了六年外放,又回到京城,熬到今日。
现在,三老爷有能力独立支撑三房,韩睿钦也就不用担心当年他遇上的问题。
大老爷道:「春闱历来对应届考生有利,只要钦哥这孩子这一次考的考前,春闱不成问题。」
当初韩睿华举人考了京城的第九名,考进士没有进入一甲,却也是二甲,一甲只有三人,对韩睿华来说确实困难了些,不过二甲比三甲对考庶吉士有利,那时候大老爷就知道,韩睿华一定能考上庶吉士。
两榜进士,因为年轻,也十分难得。大周朝到目前为止,考上一甲最年轻的也三十来岁了。那会子韩睿华才十几岁。
三老爷举杯,「钦哥那孩子,还望大哥多给予指点。」
大老爷以茶代酒,韩家多出几个功名,也是大老爷乐见的。便是以后韩家分了家,到底是同宗,有什么事儿彼此都会照应一二。
安静茹打发了赵嬷嬷回娘家看看,赵嬷嬷回来后,就笑道:「奴婢就说叫姑奶奶不用担心,今儿奴婢回去,大爷已经开始跟着朱师傅学功夫了。」
韩睿钦的模样确实叫人看着心惊,同样都是下场考的,姜家三位,姜氏今儿一早打发人过去看,却说那三个人还睡着。安晋松是考武举,除了脑力还要消耗体力,没想到安晋松竟一点事儿也没有。
安静茹放了心,笑了笑问道:「我娘、老太太可叫你带什么话儿没有?」
赵嬷嬷笑道:「夫人和老太太都让姑奶奶好好儿养着,家里也没什么要紧的事儿。」
顿了顿,笑容渐渐淡了几分,略显担忧地道:「今儿奴婢回去,遇上蒋大人。」
安静茹能肯定蒋大人的事儿和韩睿华奉旨查办的事儿有关,具体的却也不方便打听,听韩睿华那意思,就是查明了也不会动,不过将把柄交给皇帝握着,必要的时候派上用场。但事情闹开了,不给个交代不可能。
安静茹心头一惊,忙问道:「你可见过蒋大人?」
安家的院子就那么大,要碰面不是不可能。赵嬷嬷是下人,也不用回避什么的。
赵嬷嬷点点头,道:「奴婢冷眼瞧着,蒋大人大不如从前了。」
安静茹心头狂跳,说不得还因为蒋大人与安家的关系,才会让他陷入绝境。但韩睿华说过,就是要给个交代,也不会冤枉了人。蒋大人的事儿没什么,但他确实犯过事儿。
官场上的规则,多个朋友多条路,结个仇家就有可能全军覆没。太夫人这样的性子,都明白要想别被人抓住把柄,就不要制造把柄,小心谨慎总是没错的。
心里挂着这事儿,晚上韩睿华回来,安静茹略提了提,倒也不是非要韩睿华帮什么忙,既然蒋大人的事儿不要紧,不要往大化就好了。
韩睿华道:「蒋大人的事儿,最多不过罚薪降级。」
虽不致命,但仕途也毁了一半,这种因为公事而非家事的错误,比家事厉害。降级要爬上来,需要的不光是自己的能力,还需要更多的关系。
但至少与性命无碍,安静茹松了口气,韩睿华沉吟道:「倒也不是没法子,若是继续谋个外放……」
就看蒋大人舍不舍得离开京城,蒋大人的资历是够了,若是不出意外,混到内阁都有可能。继续外放的话,这个可能几乎没了,这内阁大臣是要在京城各部慢慢熬,需要的时间很久,蒋大人外放再回来,看起来不过几年时间,可也许就是差这几年。
安静茹微微叹了口气,「真是一步错,满盘皆输。」
韩睿华盯着她,「这些事儿你别想了,蒋大人和岳父大人那里,我投个信儿就是。倒是小舅子,听朱兄说,他表现不错。」
说到后面,脸上已经是欣慰的笑意,好像有出息的是他的亲弟弟。安晋松这一年的努力,安静茹虽没亲眼看见,但也听说了不少。「他若是把全部心思用在读书上,父亲也不会这么着急,瞧着头发都白了一些。」
「你才十七八岁,他也不过十七八岁而已。」
十七八岁,也该议亲了,安静茹自己想着都觉得好笑,明明是双胞胎,自己却已经要做母亲。弟弟的婚事,母亲开始操心,父亲却还不着急。老太太也和父亲一个意思,弟弟有前途,亲事可选择的范围就宽一些。安家就他一个男孩,以后安家会如何都要看他的。
女人在这个社会的地位不高,但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比如沈氏,二老爷娶了她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运。比如太夫人,因为她的偏心,一家人住在一处,却是你算计我,我算计你,甚至还要波及无辜。
「好了,这两日你也累了,早些歇着吧,后天欧阳老侯爷四七,你若是不行,就别去了。」
反正吊唁只要有人去就行了,也不一定非要所有人都去。韩家有英国公府王氏婆媳,刘氏婆媳,韩睿龙夫妇,还有二老爷,队伍已经很庞大。
「我没事,不过时常觉得很困,倒是二嫂,看着又瘦了许多。」
三天大考结束,但京城的气氛却还紧张,监考官员忙着审阅考生试卷,在此之前绝对不会透露半点儿信息。大周朝关於科举考试很是严格的,三年一考,从中脱颖而出的人不多,但也不能因为公务员少,就放低标准。
在此期间,外地举人已经陆陆续续赶往京城,负责春闱的翰林,设了投名处,京城比往年不知道热闹了多少。这种热闹对於身在内宅内院的安静茹来说,感觉还不是特别明显,只是管事婆子提醒,遇上这样的情况,府里要置办什么东西,要提前说定,没得到时候没有了。
安静茹想了想,把年货单子也拟了出来,叫慢慢置办着。赶往京城的举人,是要等开春后春闱过了才会离开。大批举人过年都在京城过,而有这种能力的,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好。家庭条件不好的,基本是在老家过了年,然后急匆匆赶来京城,到时候只能休息一两日,便进入考场,如果时间晚了,过了投名的时机,也就错过了,还要再等三年。
当初安老爷进京也是过了年才从南边动身,等到了京城,已经筋疲力尽,直接进入考场。他那时候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,体力也不行,所以奇迹没发生。
相对来说,京城的考生就多了几分优越,所以韩睿钦只要举人考试考得好,春闱问题就不太大。
安静茹刚和管事婆子商议了过年打赏用到的金锞子、银锞子的款式,崔嬷嬷笑吟吟从外头进来。安静茹忙从坐处起身迎接,崔嬷嬷上前见礼:「三奶奶现在可忙?」
安静茹摇头:「也没要紧的事儿。」
崔嬷嬷笑道:「夫人请三奶奶过去。」
安静茹迷茫了一下,随即朝管事婆子吩咐道:「就用咱们选出来的这几种,比照往年的数量,若有什么问题,再来找我。」
管事婆子退下,品翠服侍安静茹披上披风,随崔嬷嬷一同到了姜氏正屋。只见里头丫头婆子忙着,见了安静茹就道了一声喜。桌上放着一些礼品,姜氏坐在桌边细看一回,抬头朝安静茹道:「吃了午饭,你回娘家一趟吧。」
安静茹心头一震,喜悦很快蔓延上来,这个时候回娘家,姜氏还特意预备了礼品,只有一件事儿,就是弟弟安晋松真的考上武举了!
崔嬷嬷也不卖关子,笑道:「方才二老爷打发人回来说,安家哥儿武举二十三名。」
二十三名是比较靠前了,安静茹震惊不已,崔嬷嬷又笑道:「咱们三爷举荐的朱公子,武举第六名。」
文科还没放榜,武举提前倒不意外,毕竟武举考生少很多。安静茹听韩睿华说过,应届武举总共两百人。连文科的零头都算不上,现在是属於大周朝的太平盛世,大多不愿弃文从武。就是武将出身的,也愿意弃武从文。
两百多人中前二十三,这大出安静茹的预料,「这样,儿媳也回去预备预备,吃了晚饭就回去看看。」
姜氏点头,指着桌上的东西道:「这些也带回来。」
安静茹没有拒绝,说实话她有些高兴过头的。可安老爷不太高兴,脸色不好看,老太太倒是挺欣慰的,笑着朝安静茹道:「也算是有出息了。」
武举出身倒不是马上就去打仗,要在军营接受培训,基本是三年时间,之后可以考武状元。当然,安晋松也可以在京城做侍卫,甚至是皇宫侍卫,而不用去前线。
陈氏没什么,只要儿子有出息就好了,反而嗔怪安静茹:「都说了叫你别经常回来,你却不听。这里是娘家人,你不回来我们还怪你不成?等你生了儿子,经常带着我的外孙回来叫我看看,就比什么都高兴。」
有些应酬就是安静茹想推也推不了,韩国公府目前基本是她和刘氏在外头交际应酬。安静茹笑道:「今儿是婆婆叫我回来的,本来也是咱们家的大喜事儿。」
安晋松考了武举,韩睿华推荐,安老爷资助的朱师傅考了第六名,安家俩个人去考,两个人都考上了,可谓双喜临门。
陪着说了一会儿话,外头就传韩睿华来了。安静茹抬头,韩睿华从外头进来,身上穿着官服,见过老太太和陈氏,便去书房见安老爷他们。
不知不觉已经是日落时分,安静茹是孕妇,天黑了怕路不好走,韩睿华去书房说了一盏茶功夫的话,便接安静茹回去了。
来的时候,安静茹体会了一把街市的热闹,虽不至於到路不通,但没办法向往常行驶的那么快。回去的时候,竟然被人拦住了。
赶车的婆子道:「是三爷遇上了旧识。」
安静茹只好在马车里等着,同坐的品翠忍不住撩开帘子,天还没黑,街上人来人往三五成群,有些年轻,有些已经满头白发,看得出都是赴京赶考的学子。安静茹也跟着望去,再想想韩睿华,心中嘘嘘不已。
没等多久,马车又继续前进,但走得愈发慢了。到了垂花门下了车,赶车婆子就禀报道:「三爷带人去见大老爷,请三奶奶先回去。」
安静茹点头,晚些时候韩睿华回来才知道,遇上的就是顾家四爷。顾四爷同样是赴京赶考来了,却因为来晚了些日子,找不到清净适合温习读书的地方,因此就在街上晃,遇上韩睿华,韩睿华就把他带回韩家。韩家客房多,顾家与姜氏关系还不错,收留顾四爷也没什么。
正好韩睿钦还要考,两人一处相互学习。韩睿华和大老爷还能给予指点。
「他身边可有人?要不要安排小厮过去使唤?」
「他身边跟着一个管家两个小厮,倒也不用。」
那就只安排一日三餐了,安静茹点头,记下这件事儿。
武举放榜的两天后,文科放榜。刘氏一大早就打发人去看,直到傍晚去看的人才满头大汗回来,彼时大伙都在太夫人屋里,太夫人也等着看韩睿钦的成绩。外头的人说看榜的管事回来,众人也顾不得回避,除了太夫人都不约而同地站起身。